自2012年以來,安徽農業(yè)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宛曉春、寧井銘教授團隊對黃茶的傳統工藝進行了系統性優(yōu)化,建立了“三悶三烘”技術體系。該方法加工的黃茶產品具有“黃湯黃葉,滋味甜醇”的品質特點。但不足之處是該方法仍采用室內自然悶黃,悶黃周期長,生產效率低,且產品品質不穩(wěn)定。
近日,實驗室寧井銘教授團隊在前期研究基礎上,基于響應面法優(yōu)化了悶黃過程中的環(huán)境溫度、相對濕度和時間,提出了一組最佳悶黃環(huán)境參數。研究結果表明,當悶黃環(huán)境溫度達到(34 ± 1)℃,相對濕度(67 ± 3)%時,悶黃時間由傳統自然悶黃的2—3天縮短至16小時左右,有效縮短了悶黃時間,提高了悶黃效率。并發(fā)現,在相對高溫高濕的條件下悶黃有助于茶葉中酯型兒茶素、黃酮糖苷和酚酸苷類受濕熱作用發(fā)生非酶促水解反應,促使酯型兒茶素的C-3酯鍵和糖苷類的糖苷鍵發(fā)生斷裂,有助于沒食子酸和可溶性糖的積累,使黃茶的滋味更加甜醇;并且在相對高溫高濕的條件下悶黃有助于茶葉中兒茶素B環(huán)上的酚羥基受濕熱作用發(fā)生自動氧化聚合反應,并在進一步氧化、脫羧、異構化、親核加成、分子內重排等化學變化后,最終形成含有許多共軛雙鍵的黃色聚合物,這些聚合物的積累使黃茶顏色更加黃亮。
以上研究結果發(fā)表在食品科學權威期刊Food Chemistry(IF 8.8),團隊博士研究生衛(wèi)聿銘為論文第一作者,寧井銘教授為該論文通訊作者。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(2021YFD1601102)的支持。論文鏈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foodchem.2023.136785.
參考文獻:
Wei, Y., Yin, X., Zhao, M., Zhang, J., Li, T., Zhang, Y., Wang, Y., Ning, J. Metabol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improvement in the color and taste of yellow tea after optimized yellowing. (2023). Food Chemistry, 136785.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foodchem.2023.136785.
來源/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
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